消費者這才醍醐灌頂:“多半”不是分量,是套路!合著“多半袋面”的正確斷句是“多半-袋面”,買包方便面還得先考個漢語八級,這波操作堪比方便面界的“薛定諤的貓”——你說它多了吧,克重老老實實標著;你說它沒多吧,“多半袋”仨字又晃得人心癢癢。
這場“文字魔術”直接讓話題閱讀量飆破4.6億,新華、人民、央廣網等三大央媒紛紛下場通批,直指“文字游戲”正透支消費者信任。
從“國貨之光”到“翻車頂流”,白象的“情懷濾鏡”碎得比干脆面還徹底——畢竟,當消費者發(fā)現(xiàn)連泡面包裝都得做閱讀理解時,誰還咽得下這口“套路湯”?更諷刺的是,白象一邊道歉一邊暗戳戳甩鍋,聲明里堅稱“產品克重標注清晰”,仿佛錯的是消費者“眼神不好”。殊不知,當企業(yè)把機靈抖在商標上時,信任的棺材板已經被釘子砸得砰砰響。
消費者+員工+經銷商共同心寒 白象的“塌房”三件套
若說“多半”商標是導火索,白象的“黑歷史全家桶”才是真正的火藥庫。
首先是“消費者心寒”——
吃出蟲子?2022年,天津消費者宋先在淘菜菜購買了兩三箱白象大骨面,6月20日午飯期間,打開一包白象大骨面放入沸水鍋中,發(fā)現(xiàn)面餅上飄起來幾只肉蟲(蟲子大的大概有半厘米),有白的,還有黑的……
吃出螞蟻?同樣是2022年,一則“白象方便面被曝面餅上滿是螞蟻”的微博沖上熱搜。有消費者投訴稱自己購買的白象方便面滿是螞蟻,最終賠償1000元了事……
吃出發(fā)霉產品?2023年,廣西玉林有網友發(fā)布視頻稱,在超市購買的白象方便面,連著拆開兩袋,面餅都發(fā)霉發(fā)黑……白象賠了十包面了事,檢測結果至今成謎。
吃出金屬物?2025年5月,浙江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爆料稱,自己在購買的白象"多半袋牛肉面"中發(fā)現(xiàn)了大塊金屬異物,視頻顯示,面餅里竟然嵌著一個疑似螺栓的金屬物體……消費者稱,客服告知初步排查可能是設備故障時用水槍清洗的過程中遺漏……
投訴量只增不減?觸目驚心的品控亂象早已不是白象面臨的孤例。黑貓投訴平臺上堆積如山的消費者控訴只增不減——醬包不明滲漏、面餅暗沉發(fā)黑、食品中驚現(xiàn)不明異物,甚至清晰可見的蟲子尸體,這些都成了投訴榜單上的高頻詞。更令人心驚的是投訴量的爆炸式增長軌跡。
據媒體披露,今年稍早時候,白象在該平臺上的投訴量尚維持在1500條左右;而最新數(shù)據顯示,這一數(shù)字已激增至2000條以上!短時間內如此迅猛的增長,像一面殘酷的鏡子,清晰映照出消費者對白象“品控全面擺爛”的血淚控訴與群情激憤。
上述光怪陸離、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, 暴露的絕非偶然失誤,而是品牌體系深處潛藏的嚴重漏洞。這種系統(tǒng)性崩潰徹底摧毀了長期信任該品牌消費者的信任基石,令無數(shù)曾經的忠實擁躉心寒透骨。消費者那句無奈的“以后再也不買了”,已不僅僅是對單個產品的舍棄,更像是對一個辜負了期待與承諾的品牌,所發(fā)出的最響亮也最沉痛的判決——血淚控訴寫滿“品控擺爛”……以上的“光怪陸離”,不僅暴露了品牌的種種漏洞,更讓長期信賴該品牌的消費者感到寒心,不少人直言 “以后再也不會買了”。
其次是“員工寒心”——
白象一邊高舉“身正不怕影子斜”人設,一邊則被扒得底褲不剩。
第三是“經銷商心寒”——
作為河南名企的白象,一些舉動已經令本土媒體都看不下去了。今年6月卻被河南新聞門戶“中原新聞網“以《從國貨之光到被流量困住,白象做錯了什么?》為題,指出白象食品“價盤失守”,線下經銷商遭遇嚴重“背刺”,利潤被嚴重擠壓,甚至需要虧本出貨。
其中著重報道了由于白象的“背刺”,經銷商只能無奈拋棄白象,紛紛大量甩貨,甚至多多經銷商不再愿意批量進貨。在業(yè)內人士看來,經銷商的撤離會導致白象銷售渠道受阻,終端動銷受到明顯沖擊,庫存擠壓情況更加嚴峻。而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,使得白象的品牌形象和市場份額受到嚴重沖擊。
要知道,經銷商一直是各大方便面品牌的所爭搶的關鍵決策,而且,任何方便面企業(yè)能有如今的江湖地位,都離不開廣大經銷商的經年累月的托舉。可以會所,在方便面江湖里,經銷商本是門派立足的根基——許多頭部品牌是靠他們鋪滿全國小賣部,也是靠啃下鄉(xiāng)鎮(zhèn)市場,哪怕如今電商蓬勃,他們都知道要給這些共患難的“兄弟門”留口熱湯。
而如今白象“上岸第一劍,先斬經銷商?”逼的許多經銷商虧本甩貨、掀桌退場……
對此,有經銷商神總結道:“白象寒了消費者的胃,寒了員工的心,最后連我們這些作為‘自己人’的經銷商都要凍跑了!”
“國貨之光”? 不過是情緒收割的障眼法
所謂“國貨之光”?不過是白象精心編排的情緒障眼法。要知道,中國方便面市場超80%份額本就是國貨內戰(zhàn),白象本無需像手機、汽車行業(yè)般與外敵廝殺,卻硬把“與自己人的競爭”演成“愛國營銷”的大戲。所以這究竟是“民族品牌”,還是把民族情感當手牌?
早在2024年7月,國家層面就提出要強化行業(yè)自律,防止“內卷式”惡性競爭;今年兩會更是要求“主動破除內卷式競爭”。而今年6月新修訂的《反不正當競爭法》則令禁止惡意拉踩同行。白象在此方面確實該聽聽勸了。
更何況,白象如今的行業(yè)“光環(huán)”,恰恰是中國供應鏈三十年沉淀的完整產能、河南優(yōu)質小麥資源與政策扶持、線下百萬終端渠道+線上互聯(lián)網紅利、以及3億消費者用真金白銀共同托舉的結果,而如今卻大小“疏漏”不斷,頻頻辜負各界信任,令人大跌眼鏡。
哪怕沒有種種負面,白象這個“國貨之光”也值得商榷,怎么看都像自封的。因為既然為“光”,那最起碼要在業(yè)內做到具有說服性、示范性和引領性的“遙遙領先”,如此才能代表整個行業(yè)。就拿最硬的指標“專利”來說,白象的有效專利不足200件,而諸多自主方便面品牌,都把有效專利干到到了500件以上。將此與“多半”商標聯(lián)系起來……難不成白象所主張的創(chuàng)新是“字”研?
似乎“字”研也是白象的一貫傳統(tǒng)。如今在網上也能搜到對其他友商冠以的各種“文字頭銜”。而一邊高舉“身正不怕影子斜”的大旗,另一邊卻被曝出經營異常、責令整改、產品責任糾紛……
所以,為何如今白象總“出事”?或許就是因為不踏踏實實的干自己事,把“心思”用在了其他地方。
從“白象”到“白眼狼”只需要一次信任崩塌
曾經被全民托舉的“國貨擔當”,正滑向辜負全民信任“白眼狼”?
要重生?先拆掉三類炸彈:品控炸彈——別讓螞蟻、螺栓再登臺,否則消費者真要去吃“五金拌面”了;渠道炸彈——平衡線上線下利益,學一學的“區(qū)域專供”策略,別讓經銷商寒心跑路,畢竟沒人賣貨,再多的“多半”魔術也變不出銷量;誠信炸彈——少點“文字游戲”與“字”研科技,否則新《反不正當競爭法》的罰款可比泡面利潤狠多了。
謹記:當消費者把“支持國貨”的熱情換成“避雷清單”的冷靜,白象的“光”終將淪為泡面湯里的倒影——看著熱鬧,筷子一戳就破。畢竟,市場終究會記住:那些真心尊重消費者的品牌,人們自會報以忠誠;而那些把消費者當韭菜的品牌,終將在自己挖的坑里栽得鼻青臉腫。